大概一、兩年前,一打開金石堂、誠品等網路書店總會有本「門外漢的京都」在首頁的頂端,該書作者舒國治從很多年前開始,便在中國時報發表過許多文章,是不是都關於旅行我就不知道了,至少關於旅行的這幾篇集結成了「理想的下午」。


因為不是為出書所寫,所以書中的文章不那麼一致。幾篇是專門寫一個地區的,例如斯德哥爾摩、牛津,也有寫態度的,例如指南的用處及內容,還有寫一些讓我不由得快速跳過的。寫心態和一些小東西,例如吃、書是最精彩的,作者多處探訪的功力就出現了,那往往是多個城市的總集合,一會兒台灣、一會兒中國、美東美西巴黎威尼斯通通能跳出來。


想聊聊這本書,除了因為有幾篇的內容十分豐盛令人看了心生嚮往,還有就是很認同作者的想法。作者的旅遊是從觀察城市的整體開始,從大型建築、公共設施到小街小弄小商店、甚至一草一木一陣風,不是給觀光客參觀的華麗奢侈,而是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人才會知道才會有的感受。


在清境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節目,許多旅遊書籍的作者齊聚一堂,分享彼此用什麼方法獲得大筆贊助,然後免費住遍各國的好飯店。看著那些作家相互較勁,我卻一點都不會想去看他們的書,也不會想按照他們的介紹去住。因為他們都有專人招待介紹,他們去跟另外一個人去獲得的都是經過過濾產生統一的訊息,美好而受規範,價值何在?特殊何在?我不如去看那些頂級飯店的網頁,資訊更加完整照片更加精美。


我吃過最好吃的滷豆腐,是在台中SOGO對面四坪不到的小吃店;最好吃的紅豆餅連店面都沒有,在台南裕農路某個-11外的不銹鋼小攤(之後會介紹)。所以我相信,在德國最好吃的豬腳,不見得是在五星級餐廳,就像不只一個人跟我說,吃過最豪華的喜宴是在頂級餐廳,但最好吃的喜宴幾乎都是在街上的那種「辦桌」。


我是說,如果只是一眛地求大求豪華,那麼按圖索驥找五星級飯店就好了,何苦需要這麼多旅遊作家。獨特性就在於巷弄間那些美好事物,如同當地人去瞭解一個城市,那些細瑣的美好、片刻的滿足成為一種小秘密,在我們的口耳中相傳,讓每個旅人都可以是內行人看門道。不過千萬別搞成了東海的豆子,好吃是好吃但店員卻跩成二五八萬,吃個東西像打仗一樣不安心。


每個人出遊都該有自己的私密地圖,就像到澎湖大家都會刻印章,眾多印章店,我會說你千萬不可錯過馬公市那個「石韞文石陳列館」,就在中正路某個右手轉角進去你就會看到。為什麼非去不可?因為裡面的澎湖文石藏量與精美,絕對叫你乍目結舌,許多國寶級的珍品別處再也看不到。為什麼我會知道,我們跟小老闆多講了兩句話多眨了兩次眼睛(眨眼睛是虛構幻想出來的),這就不是誰去都會有一樣的結果。


旅行不是匆匆忙忙趕行程,該是享受人生的另一種變化。


作者也有提到台灣人太嬌貴,我不否認自己就是這樣的人,雖然不至於沒有冷氣就無法生存,但要我睡在堅硬的床上,還跟七個不認識的人同房,那我根本就是不用睡了。也許就是這樣吧!太多瞻前顧後於是出發之日遙遙無期,我很羨慕能夠什麼都不在乎的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ncerum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